VV升学帮

标题: 2017成都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艺体特长生招生公告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0 00:22
标题: 2017成都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艺体特长生招生公告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2017年艺、体特长生招生公告

   根据《成都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7年成都市初、高中艺体特长生招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成招考委〔201719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现将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2017年艺、体特长生招生事宜公告如下:

一、 招生计划:
  

水井坊校区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双槐树街54

二、 招生日程

1.学生网上报名时间:617日上午8:00~620日下午15:00

2.学生报名资格现场审核时间及地点:

    时间:6199:0012:0014:0017:006209:0012:0014:0017:00

    地点: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图书馆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双槐树街54号)

3.专业测试时间:621~23日。

    考生在资格审查时领取测试通知书,按照测试通知上的要求到测试点参加专业测试。

4.公示录取名单时间:626日。

     招生录取信息查看方式:登录成都市招考办网站查看,或到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校门口张贴栏查看。

三、报名注意事项

    2017年中心城区艺体特长生实行网上报名、现场资格审查的办法。

(一)报考条件

1.报考初中艺体特长生的学生必须是应届小学毕业生,且具有中心城区户籍(或是已在中心城区就读的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报考艺术特长生必须是成都市学生优秀艺术人才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得者或是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艺术比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得者。

3.报考初中的体育特长生必须具有某项体育专长且达到一定水平、在学校或区(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运动会中取得一定成绩。 4.考生所持的艺术、体育证书专业项目须与报考学校的专业项目相同;报考初中艺体特长生的必须具备小学阶段的相应证书。

(二)报名及资格审查     2017年中心城区初中、高中艺体特长生网上报名的时间为2017617日上午800620日下午1500

    报考初中艺体特长生的小学毕业生应在此期间凭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成都市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xsc.cdzk.net),进入“艺体特长生网上报名”进行填报。

   报名后,考生应携带艺体特长相关材料于619----620日期间到报考学校进行现场资格审查,未在规定时间内到现场进行资格审查的考生视为放弃志愿。学校审查考生报名资格后在网上确认,并收取相关证书复印件。

(三)志愿填报

    每名考生可填报三个志愿,每个志愿限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

四、现场资格审查要求

    1.现场验证资料     小学毕业生资格审查需由家长带领,学生到校,持户口簿、有准确报名流水号的小学毕业相关材料、艺体特长相关资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同时携带《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通知书》。(报名时请携带以上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2.学校现场资格审查时间:

619日(星期一)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620日(星期二)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3.学校现场资格审查地点: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图书馆(成都市锦江区双槐树街54号)

五、学校测试注意事项

1.专业测试时间:6212223日。

考生在报名时领取测试通知单,按照测试通知单上的要求到学校参加专业测试。

2.测试办法:

棋类(围棋、国际象棋):现场比赛。球类(排球、篮球):身体素质、专业测试。(穿运动类服装、需提供三甲级医院出具的该生骨龄检测报告)

舞蹈:基本功及技巧、成品舞表演。(穿练功服,不穿演出服、不化妆;自带个人作品伴奏优盘 MP3格式,自带道具。)

管乐、打击乐:视奏旋律片段、自选曲目背谱演奏。(自带乐器)

美术:现场命题限时创作。根据现场命题创作1幅作品,表现手法不限,作品大小不小于4开。(自带笔墨、纸张、颜料等工具;但不带任何艺术成品或半成品,一经发现,当场没收。)

六、学校录取工作

严格按照《成都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7年成都市初、高中艺体特长生招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成招考委〔201719号)文件精神执行。

公示录取名单时间:626日。公示期5天。

招生录取信息查看方式:

1、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校门张贴栏查看。

2、登录成都市招考办网站查看。

  特此公告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201769






欢迎光临 VV升学帮 (http://www.vvsx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